行走运河之端,感受春天里的中国——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高一年级学生研学实践活动
发布日期: 2025-03-26 14:00:33
三月的风裹挟着运河的水汽,一群少年用脚步丈量历史的厚度。3月17日,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的学子们踏上了一场以"大运河文明"为脉络的研学之旅。从古代园林到现代AI实验室,从非遗工坊到智能车间,千年运河的涛声里,我们听见了文明的回响,也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
当高铁穿越华北平原的晨雾抵达扬州,我们的第一站便来到了瘦西湖。湖面薄雾未散,景区内白塔飞檐下的铜铃在春风中发出清脆声响。作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重要节点,瘦西湖畔保存完好的古代园林建筑群,生动展现着运河城市的历史文脉。
在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师生们重点考察了该园"四季假山"的营造技艺。阳光穿透近两万平方米的茂密竹林,园林特有的框景艺术引得学生们纷纷驻足观察。我们记录建筑细节,结合现场讲解深入理解园林设计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
午后我们来到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启对运河文化遗产的深度探究。作为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落成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这里通过科技赋能与文物展陈,系统呈现了运河“运载千秋”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价值。当9米长的沙飞船随AR光影摇动时,当隋炀帝龙舟的3D复原模型行驶时,我们感受到了历史课本里的"舳舻千里"。这种“可听可视可感”的立体学习,让课本中的运河文化“活”了起来,我们不仅增强了文化自信,更深刻体会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国家战略的深远意义。
来到苏堤春晓,西湖的水波便荡漾起千年的诗韵。这座被苏轼誉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湖山,既是自然的杰作,亦是人文的瑰宝。我们不仅触摸了湖光山色,更在历史的褶皱中,寻访了那位将西湖之美写入永恒的诗魂——苏东坡。
我们不仅用相机捕捉湖心亭的飞檐翘角,更用画笔勾勒断桥残雪的轮廓。在非遗手工活态馆,我们体验了绢扇彩绘。扇子上既有充满韵味的古花古竹,也有可爱的卡通简笔画。
3月19日,我们来到了吉利汽车工厂,在车间的机械臂丛林里,我们近距离的看到了一辆汽车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当我们亲眼目睹激光焊接的蓝色火花在眼前闪耀,课本中的 “中国智造” 概念瞬间化作震撼的视觉记忆。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与全球产业链调整背景下,吉利汽车工厂的发展为国内制造业企业树立了标杆,激励更多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
3月20日,正逢春分时节,漫步在浙江大学的校园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美景和大学生的青春洋溢,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浓郁的科技底蕴。我们观看了由浙江大学所研发的机器狗,同时还参观了浙江大学的学生自己打造的团队和机器人。当机器人实现了双边采摘草莓时,教科书上的科技前沿不再是抽象的名词。浙江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代表,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此次参观让我们感受到学校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科技进步储备力量。
在求是大讲堂前,我们拍摄了全年级的大合影,当快门按下之时,求是的火种已在我们心头点燃。求是精神,是浙江大学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学术态度,以及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我们更要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踏入鲁迅故里,同学们循着鲁迅笔下的故乡在三味书屋的桌角寻找“早”字刻痕,在咸亨酒店的门前讨论孔乙己的命运悲欢。在兰亭曲水流觞处,一场“诗词飞花令”即兴展开,墨香与笑声交织成独特的文化记忆。
翻开一本本研学手册——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游览路线,拱宸桥的AR测量过程,鲁迅故里的游览感想,绍兴篇的名人故居手账映入眼帘。这些图文并茂的记录,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独立探究能力的成长。孩子们主动追问船闸原理、考证古桥历史时,研学已超越了完成任务,成为一场自发的文化追问。
研学最后一晚,一场特别的“运河之夜”总结会在绍兴举行。节目陶笛带来水韵江南,拉丁体现出学生们的青春活力,相声更是引爆全场,最后,女生们的合唱让整个会场变得温暖起来。而最温暖的时刻,莫过于灯光暗下,四位同学被意外请上台,一场精心准备的集体生日宴随着《生日快乐》歌惊喜开启。
这场“运河之夜”总结会,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研学旅程的回忆,更让我们深刻理解到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青年学生不仅要传承优秀文化、展现青春活力,更要勇于创新、敢于担当。
一周的研学,同学们在运河文化的长河中溯流而上。那运河的故事仍在流淌,而我们探索的脚步,永远向前。
高一五班 吴同学:扬州博物馆里,丰富的文物藏品诉说着这座城市千年的历史变迁。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工具,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从唐宋的陶瓷器具,再到明清的书画珍品,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透过它们,我们仿佛看到扬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繁华与沧桑,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高一八班 陈同学:相信这次研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以眼睛去欣赏,而非用CCD来记录;以精神去体会,而非用CPU来处理;以文字去形容,而非用网络来传播。或许,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景点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行走运河之端;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春天里的中国。
高一七班 李同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杭州积极响应,创新政策体系不断迭代完善。…突然明白,杭州让人眷恋的不仅是山水,更是那种将传统淬炼成未来的毅力与勇气。
正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所强调的,“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需要我们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一周的研学,不仅是一次文化探索之旅,更是对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积极响应。
在研学过程中,我们不仅领略了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还体会到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旨在打造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也将激励我们不懈奋斗,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持续贡献青春力量。